據觀察,大部分中國電影的英文字幕都多少有些問題。
譬如《大圣歸來》中有句字幕,譯者將師傅(前文一直翻譯為Sifu)錯誤拼寫成Sigh,在畫面過得很快的情況下,這會讓觀眾突然一愣。
字幕中譯英的問題,并不都似字幕英譯漢中把He’s back(他回來了)翻譯成“他的背”(His Back)那樣低級而明顯。就像一個學過幾年中文的老外在和你說漢語,你們連蒙帶猜帶比劃也能交流,但總覺得他說得不地道。
缺少母語者參與導致字幕翻譯不地道的同時,英文字幕出問題的另一個原因是劇組不愛給翻譯看片子。臺詞本的譯文往往會被劇組做成英文字幕,但劇組為了保密需要,經常不給翻譯看片,而沒了畫面,必然會給字幕翻譯工作造成影響。
這種操作是劇組的保密需求決定的,由于影片的譯者(尤其是外籍譯者、審校)和劇組往往不同城,劇組又擔心網絡傳輸會導致影片外流,譯者只能通過看劇本來理解臺詞。但劇本的描述并不能百分之百解答譯者的疑惑,譯者又不一定能及時和劇組溝通,如果翻譯負責人怕麻煩,沒有刨根問底的精神,就有可能因為理解偏差造成翻譯錯誤。
上了中英文字幕之后,電影往往還會再做不止一次的剪輯與修改,導致臺詞本里原本放好的譯文順序發生變化。如果不及時和翻譯溝通,全部都自行改動,就有可能造成字幕的錯譯或者錯位。然而,相比畫面穿幫,大部分國內劇組以及觀眾對英文字幕水平怎么樣并不太在乎,如果電影在海外反響一般,外國觀眾對翻譯的反饋也不一定能傳到他們的耳中。中國電影在海外不火,其實和譯制水平也有關系。外國人看中國電影,本來就存在著文化差異與隔閡,再加上爛翻譯,就更不懂了。
好消息是,一些中國電影已經有了英語母語的譯配。
與我們合作的美國翻譯前陣子也給我看了一個他為《婚姻保衛戰》翻譯的配音字幕樣本,筆者認為這種模式就很好——有了地道的翻譯和英語母語人士配音,不用再全部依賴字幕理解對話,想必應該可以讓更多的外國觀眾走進影院,讓更多各個年齡層和不同文化水平的觀眾都能領略到中國電影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