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創立于2007年,13年語言翻譯服務商!

    為何重金難買好譯作?

    日期:2018-10-24 | 來源:易聯翻譯 | 閱讀:

      近日從報上得知,著名財經作家吳曉波準備在其書友會中發起眾籌項目,用以重新翻譯經典名著《國富論》,而最終的翻譯者將獲得千字500元這一“史上最高翻譯費”。


      《國富論》是蘇格蘭經濟學家、哲學家亞當·斯密的一本經濟學專著,全名為《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這本書首版于啟蒙時代的1776年,國內出版的第一個譯本是由嚴復翻譯的,時間是1902年。百余年來,這書經過多次重譯,至今已有七八個版本。重譯外國經典名著這件事,以筆者之見,當今情勢,即使有重金之酬,恐也難以產生超越以往的上乘之作。


      翻譯講求的是“信、達、雅”,只有這三者的有機融合并完美呈現,才算是一次真正意義上的“玉成”?蛇@絕非易事,一個翻譯家意識到的和必須要做的其實還有更多。屠岸因翻譯了《莎士比亞十四行詩集》、《濟慈詩選》而著名,他曾有這樣的體會:“要做好文學翻譯,需要深刻掌握兩種語言的精髓,而這其中,更重要的是掌握本國的語言和文化。因為好的文學翻譯要把自己完全投入到翻譯對象中,體會原作作者的創作情緒,最終用母語再表現出來,這要求譯者必須打下深厚的中文基本功底,領悟漢語言文學的精髓,使之融入血液才行!敝劣诰唧w的翻譯,傅雷又曾在《翻譯經驗點滴》中說道:“想譯一部喜歡的作品要讀四遍五遍,才能把情節、故事,記得爛熟,分析徹底,人物歷歷如在目前,隱藏在字里行間的微言大義也能慢慢咂摸出來!背朔g者本身的功底及翻譯態度,一個以此為業的人是否具有人文情懷顯然更應注重。當一個人把自己的翻譯視為一生的事業時,翻譯也就成了體現其精神和思想的主要方式,并試圖以此去影響社會,開啟心靈。


      今年以93歲高齡謝世的我國著名翻譯家草嬰,他以60年的執著,一個人翻譯了托爾斯泰的全部小說,這一壯舉在全世界都屬獨一無二。因為在他看來,托爾斯泰作品的全部精髓就是人道主義,而人道主義能帶來世界和平,能帶來人與人之間的愛。而在每天平均只1000字的翻譯進程中,“我把文學翻譯當作藝術創作來對待的,逐字逐句地直譯不是文學翻譯……再創作應該體現原著的精神和藝術內涵,而只有把翻譯技術和藝術結合起來,這樣的譯者才是翻譯家”。由此而來的成就與他人的感佩,就如馮驥才在《草嬰先生》一文中所表達的:“對翻譯家的崇拜是異樣的,你無法分出他們與原作者。比如傅雷和巴爾扎克,汝龍和契訶夫,李丹和雨果,草嬰和托爾斯泰、還有肖洛霍夫。他們好像是一個人。你會深信不疑他們的譯筆就是原文,這些譯本就是那些異國的大師用中文寫的!”


      但也正如有人所悲嘆的那樣,“草嬰是一個翻譯時代的代表者,他的去世,可以看做是那個時代的結束”。這話所涉及的范圍頗廣,但當下翻譯、出版因急功近利而導致的粗疏、草率及精準、雅致的缺失,顯然是足夠扼腕的事。魯迅文學獎中設有文學翻譯獎,頒發到第五屆時終于難以為繼,出現了空缺。國內專設的多個翻譯獎,在主要獎項上也屢有空缺。翻譯不是簡單的文字轉換,需要的是字斟句酌,但在市場誘惑面前往往是急就與蒙混,而不是負責任地斟酌和推敲。一位嚴謹的譯者曾告訴筆者,有一年諾獎頒獎,一家出版社給他打電話,請其翻譯一部獲獎者的作品,要求兩個月內完成。他說這不可能完成。但出版社不這么想,他們要追求新聞效應,頒獎之時即出書,利益最大化,而如隔個兩三年,黃花菜早涼了?梢,如今翻譯與出版所造成的缺憾,諸多方面都難辭其咎。


       本文轉載自:中工網-工人日報(北京)


    —— 微信公眾號 ——

    熱門標簽

    影音先锋最新av资源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