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創立于2007年,13年語言翻譯服務商!

    翻譯事業的日漸式微該如何改變?

    日期:2018-10-24 | 來源:易聯翻譯 | 閱讀:

      一代翻譯大家草嬰的逝世引起了譯界對翻譯事業發展的深思,這十年間翻譯事業的式微和翻譯家地位的急劇下降,這一現象理應得到關注。


      這一現象的出現,免不了有時代變遷、技術進步的原因。翻譯家一直扮演著傳播者的角色,曾經,翻譯家像巨人一樣,一手接著外國,一手連著國內,傳播著被法國作家紀德稱為“人間地糧”的精神食糧。那個時代的翻譯家甚至因為引進一種全新的精神、理論、文化依據,為一個新時代的產生奠定基礎,而當之無愧地成為時代的先驅。但是,隨著傳播技術的日益發達和多樣,現代傳播鏈條的日趨完善,整個出版行為本身都被降為現代傳播機制中的一環,翻譯更是其中小之又小的環節。版權交易、尋找譯者、進行翻譯、樣書編輯、出版發行、媒體宣傳,種種程序之后,譯者只是書封上一個不起眼的名字。而且由于譯者的名氣往往不如作者,所以最多是把作者從國外請來做宣傳時,才想到讓譯者出面陪同,進行現場翻譯。


      此種情況下,人們對翻譯的重要性以及譯者身份的認知只會越發膚淺。翻譯一旦被工具化之后,許多有抱負的學者和文化人也就不屑于從事翻譯工作,這種被認為沒有創新能力、無需學術修養、僅有外語技能的行為,自然招徠的都是一些人文素質、闡釋能力大大下降的譯者。久而久之,譯界優秀人才缺失,譯作質量偏低就成了常態。


      現在很難聽到人名將翻譯家稱為“盜火的普羅米修斯”或“持燈的使者”,即便連“翻譯家”這樣簡單的提法都很難聽到,這也是翻譯事業日漸式微的表現之一。在大眾看來,字斟句酌、反復推敲的筆譯似乎與坐在金碧輝煌大廳里的口譯沒有區別,媒體可能對美女翻譯更感興趣。還有就是一些獲得大獎的文學作品,其譯作備受關注,從而讓人們記得其譯者。人們對翻譯行為、翻譯意義的認識越來越膚淺,去膚淺化至關重要。


      翻譯不是簡單再現,翻譯的精髓應該是在原作的基礎上,對其中的理念與價值進行更深層次的挖掘。正如亞里士多德的“摹仿”理論,翻譯是一種高層次、精致的“摹仿”。然而現今很多譯作就連再現原文這一最基本的要求都無法達到,很多翻譯機構以低廉的價格聘用非專業的譯員進行快速翻譯,那些速食作品實在難登大雅之堂。譯者對原作品的不尊重,自然也很難得到大眾的尊重,這也是很多譯者社會價值不高的原因。


      重振翻譯事業也許有很多,但最最重要的還是去膚淺化,找到翻譯的理性,讓翻譯家不僅僅是傳遞文化,更要詮釋文化,傳播文明。正如魯迅所說的,翻譯家應該自己來拿,或者如季羨林所說,自己去送,不應該只是傳播環節中的語言機器,而應是完整意義上的文明傳播者。只有這樣,翻譯質量才能得到更好的改善,同時也可以強化人們對翻譯事業的理解和尊重。歸根結底,翻譯家的地位與文明水平的高低緊密聯系在一起。翻譯家是傳遞文明的使者,如果哪一天翻譯家消亡了,那么所謂的文明也將會大打折扣。



    —— 微信公眾號 ——

    熱門標簽

    影音先锋最新av资源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