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譯服務行業在中國已有幾十年的發展歷史,那么發展至今,翻譯業現狀如何呢?一起來看一下以下幾組數據:
64%的翻譯服務企業中譯外業務占業務總量一半以上,其中13%高達80%以上。
行外人看這個數字肯定沒什么感覺,但只要是在本地化行業待過的人,就能馬上感覺到其中所包含的問題。在國際語言服務行業中,所有對翻譯人員的第一要求,也是能做出合格的翻譯的第一前提條件,就是要使用母語是目標語言的譯員!也就是說,這個行業認為,只有母語是目標語言的譯員(或第二語言能力相當于母語的譯員),才有可能將源語言的文本通順流暢地轉換成目標語言的翻譯。但國內翻譯公司竟然有64%在做中譯外業務,這些公司中能有多大比例的業務使用國外譯員或合格譯員,我深表懷疑。我見過各種各樣的Chinglish翻譯,從企業的樣本到政府的招商公告,甚至是路牌、招貼、網站,也比比皆是。前段時間,有位翻譯人士曾吐槽,說西南某市旅游指南全部是Chinglish,對此洋洋灑灑寫了一大篇文章來糾錯。但就像政府做的所有事情一樣,只要做過了就是功績,不會有人跟你糾結這些細節,翻譯不好有什么,又死不了人。我相信此類情況普遍存在。真不知道這些做中譯外的機構或實體做這些翻譯的目的是什么,如果是他們所說的信息溝通,這些劣質翻譯又能起什么作用?
翻譯兼職化,高達61%的企業將一半以上的翻譯業務交由兼職翻譯人員完成。
事實上,這是國際語言服務行業發展的一個趨勢,但要命的是,國內的兼職翻譯人員無論是在數量上還是在質量上,還遠遠沒有達到市場的需求。筆者所在的公司每天都能收到上百封求職兼職翻譯的郵件——許多人認為懂外語就能做翻譯,但其實這些簡歷中可以真正發測試稿的寥寥無幾,更不要提最后通過測試可以做翻譯的了。許多要翻譯的稿件就這樣草率地發給在校學生或者白天上班晚上熬夜的兼職譯員,在沒有任何質控措施的情況下就發給客戶。
20.83%涉及“語言服務人才”培訓業務。
相信只要想認認真真做好翻譯這個事情的公司都會需要內部培訓,因為國內竟然沒有一個有公信力的資格認證!國內相對官方的一個認證是 CATTI(全國翻譯專業資格水平考試),是中國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委托中國外文局實施和管理的一個考試認證。但一個很悲催的事情是,這個認證,多數翻譯公司是不認的,能不能干活,還是做了我的測試稿再說。偶覺得最大的原因是,這種考試,不細分行業,不細分筆譯內容,有些做了多少年很專業的合同譯員,竟然過不了這樣的考試。當然,反過來,通過這個考試然后什么也干不了的也多的很。
翻譯服務企業員工年齡結構:30歲以下占52%,40歲以上占員工總數15%。服務年限在1-3年區間的員工占總數47%,3-5年的占36%,5年以上占13%。
這個數據能看明白嗎?由于翻譯訂單往往是價低者得,翻譯企業的利潤也在很低的區間徘徊,作為翻譯企業的員工,能拿到手的也就屈指可數了。能在一家企業待個三五年的,都是給足了老板面子了。員工經常以能離開這個行業為自豪,更不要提能有老手留下來做一些創新性的貢獻了。
國內翻譯企業的翻譯輔助軟件的使用情況,TRADOS、SDLX和Wordfast分別占36%、11.4%和9%,其后分別是Catalyst、Passolo、MemoQ等。
我不知道這個數據包含不包含不使用翻譯輔助軟件的數據。但我了解到的一個真實情況是,大概有超過半數的翻譯公司從來不使用翻譯輔助軟件,這對于小項目來說是無所謂的,但一旦觸及幾十萬字甚至上百萬字的大項目,不使用翻譯輔助軟件就相當于一場災難。不一致的術語,不一致的翻譯風格,還有參差不齊的翻譯質量,可能會使整個翻譯項目慘不忍睹。
翻譯行業仍處在一個非常不規范的環境中,從客戶到從業人員,從上游到下游,從全職到兼職,從不規范的事到不規范的人?纯磭曳g質量標準《翻譯服務譯文質量要求》,關于質量有沒有可執行性?看看客戶的翻譯項目招標書中,有幾個對翻譯項目提出了量化的質量要求?看看譯員中,有多少通過了相關內容類型和行業的筆譯測試?看看那些翻譯的成品,有多大比例通過了完整的TEP(Translation,editing and proofreading)過程?至于那些最新的翻譯軟件技術、機器翻譯、項目管理,都距離國內翻譯公司太遙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