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章曉英
翻譯是對外學術傳播的重要平臺,同時,其本身也是一種對外學術傳播活動。理想的翻譯狀態應該是兩個平等互動的主體間的交流和對話,雙方都應該認清自我,回歸本真,不應該喪失自我。
對外學術傳播說到底是傳播,具有傳播的基本特征;诖,筆者認為,理想的對外學術傳播狀態應該是:在充分的自我意識和自我認知基礎上進行雙向性交流和對話,交流對象之間不是主客觀性關系,而是形成平等互動的主體間性關系,從而實現個體的共同發展,獲得新的知識,共同推動人類文明的進步。
本文試圖結合筆者的翻譯實踐,就中國文化/哲學關鍵詞翻譯與對外學術傳播問題,與大家討論和分享,以使翻譯在對外學術傳播中更好地發揮中華文化的傳承作用,使中國能夠與世界平等對話和交往。
關鍵詞翻譯中的“自我喪失”
1995年,美國著名翻譯理論學家勞倫斯·韋努蒂(Lawrence Venuti)提出了“歸化”(domestication)和“異化”(foreignization)翻譯理論。前者是作者向讀者或目的語文化靠近,以便讀者閱讀到符合其文化習俗、流暢易懂的譯文,而后者是譯者讓讀者向作者靠近,把異文化滲透到譯文中。他提出,在翻譯史上,由于出版社和讀者都喜歡可讀性強的譯文,所以“歸化”翻譯方法大行其道,長期以來占據了主導地位。
長期以來,西方人在關鍵詞的中譯英時采用了歸化策略,讓中華文化走進了西方世界,但同時也破壞了中華文化的原貌;更令人擔憂的是,我國學者采取“拿來主義”態度,跟隨西方人的譯法,致使中華文化長期被誤讀或誤解。有時,我們不得不放棄國人心目中根深蒂固的某些符號,比如,“中華龍”在奧運會吉祥物最后一輪審定中被淘汰就是一個例證。
這種現象在我國的對外翻譯中比比皆是。如2014年11月10日,在亞太經合組織工商領導人峰會開幕式上的發言中,習近平主席講了這么一句話:“這兩個建筑一方一圓,這蘊含著天圓地方中國的哲學理念,形成了陰陽平衡的統一!
外交部對此文的翻譯
是:The one has a square exterior, the other is round in shape. Ancient Chinese saw earth as square and heaven as round. These two structures, standing next to each other, are a perfect illustration of balance and harmony。為了照顧外國受眾,譯者采取了“歸化”翻譯手法,盡量向目的語文化靠攏,以使聽眾能夠更好地理解。因此將“天”譯成“heaven”,同時將“陰陽”兩字省略掉了。
但此譯法帶來的弊端往往被人忽略。第一是“準確性”問題!癏eaven”的意思是:a place where God is believed to live,譯成中文是“天國”或“天堂”,有超絕的上帝包含其中。而在中國傳統哲學中,沒有超絕上帝的概念。因此,把天譯成 “heaven”并不準確,相對應的英文應該是“sky”。第二是“自我喪失”問題!瓣庩枴笔侵袊鴤鹘y哲學的核心概念,是中國的辯證法思維,是中國人基本的思維方式。研究中國哲學的西方學者如李約瑟 (Joseph Needham)、克勞德·萊威斯特勞斯 (Claude Levi Strauss)、納森·西爾文(Nathan Silvin)、葛瑞漢(Agnus C.Graham)和郝大維/安樂哲(David Hal/Roger Ames)等皆用“陰陽宇宙觀”或“陰陽思維方式”來表達中國的辯證思維特點,并以此與西方對立、分隔的二元論相區別。對于普通外國人來說,“陰陽”也不是一個完全陌生的詞語,只不過經常被錯誤地說成“yin and yang”,把兩者一分為二,其實應該是 “yin-yang”,表示一個整體。所以,在翻譯中隱去“陰陽”一詞等于丟失了自己的文化之根。
可見,“歸化”策略的弊端顯而易見。當弱勢語言文本進入強勢語言文本時,在翻譯過程中往往被歸化或同化,導致弱勢語言文本所包含的異質因素無法體現在譯本中,讀者也就不能接觸和了解異域民族特性和語言風格特色。
如何回歸自我,重構對外學術傳播話語,擺脫單一的主客觀性傳播,建立主體間性的合理傳播,這是擺在我們面前的緊迫任務。
重構對外學術傳播話語
從傳播的本質是平等對話的原則出發,筆者在翻譯《印象中國》一書時,選擇了“異化”策略,力爭保持中華文化原貌,推動文化多樣性。以下以“仁”這一詞語的翻譯為例。
“仁”是一個內涵非常豐富的詞語,因此也常被西方人譯成“benevolence”(慈善)、“altruism”(利他主義)、“goodness”(善良)、“humaneness”(慈悲)等等。值得注意的是,第一,“仁”的內涵遠遠超出 “慈善”、“慈悲”、“善良”、“利他”等意思;第二,更為根本的是,中國語境里沒有一個超絕的上帝,因此,“慈善”也好,“利他”也罷,皆非神性,而是人性。
《論語》中對“仁”有多層次的闡述。第一,孝為仁之本!墩撜Z》第一章《學而》曰:“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钡诙,話語誠懇、謹慎是“仁”的體現!秾W而》中說:“巧言令色,鮮矣仁”;第十二章《顏淵》里說:“仁者,其言也仞!钡谌,能為他人著想的人是仁者!队阂病分兄赋:“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钡谒,仁者多善待他人!额仠Y》中還說:“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钡谖,不坐享其成的人可謂仁者。第六章 《雍也》寫道:“仁者先難而后獲、可謂仁矣!钡诹,安靜的人多仁者!队阂病防镎f:“仁者樂山!钡谄,樂觀的人多仁者。第十四章《憲問》中說:“仁者不憂!钡诎,仁者多自我克制!额仠Y》中寫道:“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钡诰,仁者多有節操,具有自我犧牲精神。第十五章《衛靈公》寫道:“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钡谑,仁者多廣泛學習且能堅持自己的志向,懇切地提出疑問,聯系當前情況思考。第十九章《子張》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钡谑,能夠在天下實行莊重、寬厚、誠實、勤敏、慈惠五種品德,就是仁了。在第十七章《陽貨》中,子張問孔子仁是什么,孔子說:“能行五者于天下、為仁矣!弊勇穯柺悄奈宸N?鬃诱f:“恭、寬、信、敏、惠!钡谑,仁是人性的一切美好品質!栋速分姓f:“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
筆者以為,鑒于“仁”有如此多的內涵,在中英文本轉換時,直接譯為“ren”為好,然后可再根據上下文加以注解。
在中西文化傳播與交流中,西方漢學家將“仁”等中華文化核心概念傳播到了四方。但由于西方學者的翻譯多采用“歸化”策略,有意無意地體現了西方民族中心主義,導致長期單一主體性或主客性的中西文化傳播,而非真正自由平等的對話和交往。如今,隨著中國綜合國力、國際地位和影響力的不斷提升,如何與西方文化對話,關乎中華文化的復興。因此,筆者提倡“異化”翻譯策略,凸顯譯者的角色,使譯者成為架設兩種文化的橋梁,成為兩種文化自由平等對話和交往的“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