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日,根據“習近平給《文史哲》編輯部全體編輯人員回信”指導精神,為了促進國內高校外語教師之間的學術交流,促進學科發展和教師發展,助力“一帶一路”外語人才培養,上海外國語大學《外國語》編輯部和西華大學外國語學院聯合舉辦了以“外語教育與文明互鑒”為主題、線上和線下形式結合的“2021《外國語》西部高校外語學科與教師發展高層論壇”。
開幕式
會議開幕式由《外國語》編輯部主任呂晶晶主持,西華大學外國語學院院長陳達代表承辦方對出席此次論壇的專家學者和師生的到來表示熱烈歡迎。陳達教授表示,在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周年之際,各位專家學者齊聚西華大學,借助《外國語》這一學術交流平臺,希望西華大學外國語學院和西部高校外語教師從黨的百年光輝歷程中感悟思想偉力、汲取奮進力量,繁榮外語研究科研成果。
之后,《外國語》主編束定芳教授致會議開幕辭。他首先感謝各位專家學者同聚西華大學就“外語教育與東西文明互鑒”展開討論,為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引領方向。他表示,《外國語》作為我國外國語言文學領域的一份重要期刊,積極發揮刊物“展示高水平研究成果,支持優秀學術人才成長,促進中外學術交流”的作用,始終積極致力于搭建溝通國內外語言研究和國內漢語和外語研究的重要橋梁,堅持每年定期與西部高校合作舉辦學科建設和專題研討會,為西部高校教師搭建學術交流的平臺,促進我國外國語言文學領域學科建設的總體發展,提升外語教師,特別是中青年骨干教師的科研水平,也為構建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哲學社會科學理論體系做出應有的、獨特的貢獻。
專家發言
本次論壇共有6位專家發言,分別圍繞外語教材建設與文明互鑒、外語教育實踐中的中國傳統文化融入和轉化、海外漢學家的外語教育研究、翻譯理論建構與文明互鑒發表了自己的看法。
1
王寧教授從“文化啟蒙手段”“意識形態工具”“向世界開放之窗口”“重繪全球文化和世界文學版圖”四個層面來探討翻譯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以及中國文化和人文思想走出去的進程中發揮的重要角色,指出翻譯界的一個重要任務是要把中國的馬克思主義譯介到世界上,體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與時俱進的理論創新力量,從而向全世界謀求發展的民族和國家提供中國的寶貴經驗,最終實現馬克思主義的雙向旅行。
2
文旭教授立足中西文化,從教材建設的重要意義、教材的功能與特征、外語教材的價值引領、外語教材的文明互鑒等視角,闡釋新時代我國外語教材建設如何體現文明互鑒,發揮好文明交流互鑒的橋頭堡作用,培養既有中國立場、家國情懷,又有國際化、全球化視野的復合型外語人才。
3
馮曉虎教授從早期傳教士的外語(漢語)學習和1800年后傳教士的外語(漢語、英語)教育兩個層面介紹了在華漢學家(傳教士)的外語教育活動,試圖厘清中國外語教育思想的歷史。他明確強調在華傳教士的外語教育思想實際服務于傳教需要,但也具有外語教育理論和實踐方面的借鑒意義。
4
石堅教授以“立德樹人 潤物細無聲:課程 思政 育人”為題,從立德樹人、課程思政、教育—教學—育人的關系等方面發表了演講。他強調,立德樹人是高校教育教學的根本任務和使命,是潤物細無聲——用讀寫思辨創的方法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潤物細無聲是根本途徑,課程思政不是理論灌輸,而是通過言行來影響學生,影響學生的思考和成長,在潤物細無聲中,幫助學生成長,完善自身修為。
5
曲衛國教授在主旨發言中指出,隨著英語本科專業教學改革的日趨深入以及在新文科教改思路的推動下,英語本科專業教材的編寫也越來越重視語言學習和知識學習等問題,近年來新出的教材雖在突破過去重語言學習而輕知識傳授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的進展,但在課文編排和練習設計上依舊存有欠缺。他以“綜合英語”課程的教材為例,討論了我國英語本科專業教材研究所依據理論的適宜性問題、“綜合英語”教材普遍存在的問題以及應對思路,建議英語本科專業的教學改革須突破以語言難度為系統層階的傳統教材編寫思路,探索以知識系統為主要框架的課文體系。
6
劉正光教授解讀了“交互主體性、對話性與深度翻譯的雙向闡釋功能——以宇文所安的Readings in Chinese Literary Thought為例”的研究背景和所涉概念。在此基礎上,他的博士后岳曼曼博士展開了更為細致的闡述。她基于交互主體性和對話性視角對宇文所安的Readings in Chinese Literary Thought深度翻譯的雙向闡釋功能進行了論述。她認為深度翻譯能夠有效地構筑起三個維度的對話(文本、譯者、讀者之間的對話,文化與文論之間的對話,歷史與現在的對話),從而實現譯者、讀者之間的經驗、知識共享,在共享與互動中實現認知協調,助力文學文化經典實現域外傳播的再經典化,推動文化交流、文明互鑒。
閉幕式
會議閉幕式上,《外國語》編輯部呂晶晶主任做總結發言,她指出,本次論壇專家豐富且有深度的報告對中外文化交流的學術研究有重要啟發意義和學術思考,并將進一步推動西部地區外語教育發展。她對西華大學外國語學院為本次論壇所做工作表達了衷心感謝,并表示《外國語》將繼續秉持堅守初心、引領創新的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發揮學術交流平臺的作用,希望專家學者們一如既往地關注和支持《外國語》。